瀏覽人次: 26473

南管樂

 

南管音樂 / 林珀姬

 
南管音樂,在泉、廈地方,稱為「南音」,東南亞地區則稱「南樂」;它盛行於閩南語系的地區,包括泉州、廈門等地,大約在明代以後傳入台灣,並由僑胞傳至東南亞地區的僑社。其唱唸法猶存古風,字音以泉州鄉音為主,故亦稱「泉州絃管」。它的演奏方式,保存唐代大曲坐部演奏的遺制,演奏時以上四管為主,稱為「簫管」,若「上四管」與「下四管」,加上「噯仔」一起演奏,就稱為「十音」。
 
This is an image
簫管演奏型制圖
 
 
This is an image
十音演奏型制圖
 
 
 
南管演唱時,歌者執拍,以制樂節,保存漢代相和歌遺風;樂器型制,如琵琶、二絃、洞簫等,亦取唐宋舊制;樂曲名稱也沿用歷代詞牌或曲牌等。因此,不少音樂學者認為南管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化石」,而此活傳統的南管音樂,在台灣仍然以傳統口傳方式繼續在台灣流傳,與中國泉廈地區的南音唱奏風格上有明顯的差異性。

南管音樂美學,具有中國文人與道家的審美觀,音樂從「禮」出,「五行」與「陰陽」的觀念,在「合樂」中顯現,如上四管的配置,簫(1)、二絃(2)、三絃(3)、琵琶(4)、拍(5),以順時鐘方向為坐序,琵琶與三絃的顆粒狀音響為「陽剛」,簫與二絃的線狀線條為「陰柔」,二者音色的調配為陰陽互補;下四管與上四管合奏時,採用「金木相剋」原理,故金聲(如雙鐘、叫鑼、響盞)與木聲(拍、四塊、木魚)是交替出現。音樂的呈現並非注重個人的演奏技巧,而是所有樂器在一起演奏時所產生的默契--「和」,琵琶主奏,三絃如影隨形;簫為領奏,二絃彌補其氣息之不足,皆不能逾越。
 
This is an image
 
 
 
南管樂器

1.拍:以五片長形木塊製成,演奏時由演唱者執拍,在每個拍位上擊出聲響,以控制樂曲速度。
 
 
 
 
This is an image
 
 
 
2.琵琶:南管琵琶為唐宋舊制的曲項琵琶,四相十品,演奏時採橫抱姿勢,定音為:工、士、下、工(2、5、6、2),為南管音樂的主奏樂器。
 
 
 
 
This is an image
 
 
 
3.三絃:音箱雙面蒙蟒皮,琴桿無琴格,定音為下、工、一(6、2、6),彈奏指法與琵琶相同,其音響與琵琶形成高低八度關係。
 
 
 
 
This is an image
 
 
 
4.二絃:琴桿為竹製,取材有嚴格的規定,一般為十三節,共鳴箱以林頭樹頭製造,絃軫方向與奚琴同,與內外絃同側,使用絲絃,定音為士、工(5、2),採用軟弓。
 
 
 
 
This is an image
 
 
 
5.簫:簫材以取自竹根部往上,長度為唐制一尺八寸、十目九節為正格,筒音為「工」(2)。
 
 
 
 
This is an image
 
 
 
6.響盞:於小竹框內置一小鑼,以小紙槌擊之,除逢拍位休止(金木相剋)外,其餘節奏皆與琵琶相同。
 
 
 
 
This is an image
 
 
 
7.四塊:又稱「四寶」,演奏時,左右手各執二片,琵琶捻聲時,利用腕力的快速震動出聲相呼應,拍位時左右手必須同時兩片互擊,餘則隨琵琶節奏音形,雙手互擊出聲。
 
 
 
 
This is an image
 
 
 
8.雙音:又稱「雙鐘、雙鈴」,在樂曲中只打撩不打拍。
 
 
 
 
This is an image
 
 
 
9.叫鑼:由一個小鑼與木魚組成,小鑼多打在後半拍,與響盞對打,木魚落在拍位上。
 
 
 
 
This is an image
 
 
 
10.噯仔:南管樂器中的小嗩吶,又稱「玉噯」,用於十音合奏,其演奏不以大聲取勝,要有如唱曲般的柔軟音響。
 
 
 
 
南管音樂的內容可分為指、曲、譜,「指」與「曲」皆是帶有辭的樂曲,但「指」以器樂演奏為主,不唱,不過學習時須透過辭的背誦學習;曲則是南管音樂活動中的最主要部份;「譜」是純器樂曲。南管音樂的活動稱為「整絃」,一般演奏有一定的順序,分別為起指、落曲、煞譜。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