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21262

古琴

 

古琴的源流 / 王海燕
 

 

 
古琴又名七絃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保守的說法是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然而根據典籍的起源記載,則可追溯至五千年以前的遠古時代。

古琴的創始由來,向有二說,一、說始自伏羲,《琴書》說:「伏羲削桐為琴。」《琴操》說:「伏羲氏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另一說法,在《史記.樂書》上說:「舜作五絃琴以歌南風。」《家語》亦云:「舜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因此判斷舜的時代是盛行五絃琴。而這根絃己有名稱,分別為宮、商、角、徵、羽。


古琴的形制

一張琴大抵上可以分為「琴面」、「琴底」、「槽腹」(琴面板和底板間的中空部分)三部分;然後這三部分膠合而成,合稱為「琴床」。通常琴床是屬平放於桌上的彈絃類樂器;頭寬尾略收攏,琴面為桐木而琴底為梓木。琴身全部上漆,琴面頭部鑲有一稱「承露」的硬木,木上有七孔直貫琴底以便穿琴絃,承露左邊另有一稱「岳山」的硬木用以架絃。琴尾兩端用紅木鑲嵌兩片邊飾為「焦尾」(或稱“冠角”),焦尾中間為「龍齦」。琴面另嵌上十三個螺鈿的圓點「徽」,琴底有兩個長方形的孔作為共鳴,位於琴底的中央(約於琴面的四徽與七徽間)長六寸許的為龍池,而再下十寸多(位於琴面十徽與十三徽之間)長約三寸的為「沼」。在風沼之右另有足池以插上兩隻「雁足」。琴面的七條絃的頭部繫於「絨」上,而絨繫於「琴軫」,架在岳山上的絃直到龍齦,然後分別纏在琴背後的兩隻「雁足」上。琴絃是架在兩個支架上,位於琴頭的岳山及尾部龍齦上。它們的高度非常重要,因可決定絃與面板的距離,如困相距太遠,彈奏時將十分吃力而產生「抗指」,或「按浮」的窖狀;但若相距太近,則會動輒拍打琴面,造成所謂的「打絃」,甚至根本彈不成,概略來說,岳山處以一指的高度,龍齦處以一張紙的厚度,最為適中。


唐「春雷」古琴,此琴長136公分,肩寬2This is an image2.1公分,尾寬17.2公分、高10.8公分,連珠式,玉軫,據明代張應文(清秘藏)記載:「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損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在宋周密《雲煙過眼錄》記載:「南北名琴絕品,昔聚於宣和,後歸之殘金,今散落見存者春雷,蜀人雷威作。」如此說來,春雷琴應為唐代製琴名家雷威所製,且曾入藏宋徽宗宣和殿百堂中,即是如此,則此琴必曾經宋徽宗親手撫弄,此琴額嵌有象牙一片,龍池為圓形,沼為長方形,琴背頸部刻楷書「春雷」二字。
古琴正面及底部(取自葉明媚的古琴音樂藝術
第二頁)
 
 
琴的音色、音域及律制

音色:
古琴共有三種音色。一為散音,即是右手彈絃所發的音。二為按音(實音)即右手彈絃,左手同時按絃所發的聲音。三為泛音,即左手對準徽位,輕點絃上,而右手同時彈絃所發清越的聲音。

音域:
古琴音域共四個八度音(四組),又一個大二度,計有散音彈法,七條絃上共有七個散音,九十一個泛音及一百四十七個按音,其音域排列法見下例音階圖。(下列可參看譜例)

律制:
純律-將絃長以二分法、三分法及五分法算出的音音位。
簡律-(即三分損益律)將絃長分別以三分損(減)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古琴獨特的記譜法

古琴記譜法分文字譜及減字譜兩種,其方法都是以文字敘述的方式來記載的。   

減字譜:
相傳是唐代曹柔據文字譜簡化,縮寫而成。減字譜的每一個字是由漢字減少筆畫後組合而作的複合字。這種譜式主要只記指法動作和絃序、徽位等,而不記音高和奏,例如譜例1-3《
求凰》。現在以譜例1-3中之第一字及第四字加以解說:

This is an image
上半部分是說明左手指法及其放置的地方,下半部分是說明右手指法。以上這一字的意思是「散起,右手勾二絃」,散即是左手不用的意思。

This is an image
上半部分是說明左手名指(左上),放於琴上十徽的位置上。下半部分是說右手中指勾第二絃。
 
 

This is an image
譜例《鳳求凰》
 
 
參考書目:
陳萬鼐 1997「琴、箏」
於“故宮文物月”第175期,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頁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