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21265

古琴

 

古琴的源流 / 王海燕
 

 

 
古琴又名七絃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保守的说法是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然而根据典籍的起源记载,则可追溯至五千年以前的远古时代。

古琴的创始由来,向有二说,一、说始自伏羲,《琴书》说:「伏羲削桐为琴。」《琴操》说:「伏羲氏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另一说法,在《史记.乐书》上说:「舜作五絃琴以歌南风。」《家语》亦云:「舜弹五絃之琴,歌南风之诗。」因此判断舜的时代是盛行五絃琴。而这根絃己有名称,分别为宫、商、角、征、羽。


古琴的形制

一张琴大抵上可以分为「琴面」、「琴底」、「槽腹」(琴面板和底板间的中空部分)三部分;然后这三部分胶合而成,合称为「琴床」。通常琴床是属平放于桌上的弹絃类乐器;头宽尾略收拢,琴面为桐木而琴底为梓木。琴身全部上漆,琴面头部镶有一称「承露」的硬木,木上有七孔直贯琴底以便穿琴絃,承露左边另有一称「岳山」的硬木用以架絃。琴尾两端用红木镶嵌两片边饰为「焦尾」(或称“冠角”),焦尾中间为「龙龈」。琴面另嵌上十三个螺钿的圆点「徽」,琴底有两个长方形的孔作为共鸣,位于琴底的中央(约于琴面的四徽与七徽间)长六寸许的为龙池,而再下十寸多(位于琴面十徽与十三徽之间)长约三寸的为「沼」。在风沼之右另有足池以插上两只「雁足」。琴面的七条絃的头部系于「绒」上,而绒系于「琴轸」,架在岳山上的絃直到龙龈,然后分别缠在琴背后的两只「雁足」上。琴絃是架在两个支架上,位于琴头的岳山及尾部龙龈上。它们的高度非常重要,因可决定絃与面板的距离,如困相距太远,弹奏时将十分吃力而产生「抗指」,或「按浮」的窖状;但若相距太近,则会动辄拍打琴面,造成所谓的「打絃」,甚至根本弹不成,概略来说,岳山处以一指的高度,龙龈处以一张纸的厚度,最为适中。


唐「春雷」古琴,此琴长136公分,肩宽2This is an image2.1公分,尾宽17.2公分、高10.8公分,连珠式,玉轸,据明代张应文(清秘藏)记载:「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损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在宋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南北名琴绝品,昔聚于宣和,后归之残金,今散落见存者春雷,蜀人雷威作。」如此说来,春雷琴应为唐代制琴名家雷威所制,且曾入藏宋徽宗宣和殿百堂中,即是如此,则此琴必曾经宋徽宗亲手抚弄,此琴额嵌有象牙一片,龙池为圆形,沼为长方形,琴背颈部刻楷书「春雷」二字。
古琴正面及底部(取自叶明媚的古琴音乐艺术
第二页)
 
 
琴的音色、音域及律制

音色:
古琴共有三种音色。一为散音,即是右手弹絃所发的音。二为按音(实音)即右手弹絃,左手同时按絃所发的声音。三为泛音,即左手对准徽位,轻点絃上,而右手同时弹絃所发清越的声音。

音域:
古琴音域共四个八度音(四组),又一个大二度,计有散音弹法,七条絃上共有七个散音,九十一个泛音及一百四十七个按音,其音域排列法见下例音阶图。(下列可参看谱例)

律制:
纯律-将絃长以二分法、三分法及五分法算出的音音位。
简律-(即三分损益律)将絃长分别以三分损(减)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古琴独特的记谱法

古琴记谱法分文字谱及减字谱两种,其方法都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来记载的。   

减字谱:
相传是唐代曹柔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个字是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作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絃序、徽位等,而不记音高和奏,例如谱例1-3《
求凰》。现在以谱例1-3中之第一字及第四字加以解说:

This is an image
上半部分是说明左手指法及其放置的地方,下半部分是说明右手指法。以上这一字的意思是「散起,右手勾二絃」,散即是左手不用的意思。

This is an image
上半部分是说明左手名指(左上),放于琴上十徽的位置上。下半部分是说右手中指勾第二絃。
 
 

This is an image
谱例《凤求凰》
 
 
参考书目:
陈万鼐 1997「琴、筝」
于“故宫文物月”第175期,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页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