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怎麼跟國際化有關聯?

傳統並非一成不變的古板,亦非遙不可及的櫥窗化石。深耕在地傳統,往往是連結世界最好的跳板。

從自身傳統音樂  銜接世界舞台
相較於一般的音樂系或國樂系,傳統音樂學系的學生們,更有優勢帶著自己的聲音與文化,再加上跨領域、跨文化的學習視野,行走於世界各地,被全球化下的世界看見。

多重音樂專長  多元技藝  跨文化跨界斜槓能力
傳統音樂系的學生除了具有獨特的音樂專長之外,基於傳統音樂的許多特性,包括多元的演奏技藝、即興能力的養成,再加上跨文化的音樂學習,無形中具備多元音樂能力,日後或從事各場合傳統音樂專業展演,或結合第二專長往其他領域發展,具有寬廣的應用和發揮的優勢,包括教學、編創配樂、策展、行政或結合科技、樂齡教學活動,甚至應用於音樂治療等。

多國音樂大師班  擴大音樂視野&世界觀
前述跨文化的學習,本系定期或不定期開設有印尼(中爪哇與巴里島)的甘美朗、日本箏、印度塔布拉鼓,還有韓國、越南、泰國、緬甸音樂,以及中南美洲鋼鼓樂隊等各種課程或密集式工作坊,學生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擴展其音樂視野。

原理相通  觸類旁通  全方位技術養成
這些優勢,來自傳統音樂的學習精神。例如琵琶的古今中外涉獵精神,擴及各種彈撥樂器的視野。

而南北管的多種樂器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學習內容龐大,然而由於樂種各類樂器技藝的門檻高低不一,不若西式樂器,因此學生得以追求廣度的學習成效。事實上本系自成立以來,學生以其原已學過的樂器,觸類旁通,均能按部就班達成全方位的技藝能力,不僅如此,還能把握國際大師班各種機會,學習各國的樂器。

掌握傳統  走向現代  架構中再創作能力
除此之外,另外傳統音樂的生態,演奏者即創作者,與西方的作曲家與演奏者分離的情況大不相同。因此掌握了一定的演奏知識與技能,音樂的創編能力應運而生,於各類樂種/劇種的音樂設計,很能發揮所學。

讀譜「天書」硬實力  朗朗上口「工尺譜」 加花演奏有風格
本系很酷的一項學習內容是被形容如「天書」,實際上卻不難掌握、可以朗朗上口的「工尺譜」,是一種從元明以來,以文字符號記錄的樂譜,本系的工尺譜視唱課程便是訓練學生閱讀唱唸這種獨特的「天書」。

透過這種特殊的樂譜,學生習得樂曲的基本旋律,於唱奏時再學習旋律的詮釋裝飾法,也因此無形中培養即興加花的詮釋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