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福的「隔代教養」

       最幸福的「隔代教養」。來到北藝大學習傳統音樂「北管」,課堂中學生以老師為中心圍成環狀,跟著老師唱、唸譜上的文字及工尺譜;看著打鼓的手勢,演奏絲竹、吹奏曲牌。跟隨年紀高於我們許多的國寶級藝師學習這般珍貴的音樂實屬難能可貴,雖然同時也意識到傳統音樂、文化領域有著明顯的斷層,心中產生感慨,總會想著曾經主流至今的非主流聲音,如何在世代交替快速的時代不讓人遺忘?而老師們即使歲數高齡,卻不間斷的傳承,令人心中無比的感動。
   This is an image
       來到北藝大之前,從未接觸北管。雖然曾經聽過,但不知道「喔!原來這就是北管。」從剛開始的一竅不通漸漸有個樣子,慢慢也對於「北管」及其他傳統音樂、文化改觀,意識到文化傳承及保存的重要性。開始參與陣頭廟會的活動,還有民間館閣的交流,在不同的展覽空間演出。除此之外,也和同儕們一同到社區做傳統音樂的教學,藉由服務學習課程推廣傳統音樂之美。
 
       北管音樂中,包含富有戲劇張力故事性質強烈的「戲曲」;沉靜婉約具敘事、說唱性質的「細曲」;節奏感與旋律相互交織的「牌子」;表達情境、情緒氛圍的「絃譜」。北管不是只有印象中「高亢」、「熱鬧」鼓舞情緒的旋律,也能夠演奏出恬靜、平和得旋律,北管音樂所用的樂器雖說就是鑼鼓、絲竹……等等卻因為有諸多不同鑼鼓節奏、唱腔板式的排列組合,使得北管音樂如此的多元、豐富。
   
     「戲曲」我覺得是北管音樂的總和。可以感受北管的許多面向,不論是開場多會先上演一齣扮仙戲,能夠看到前場演員的舞台身段或是把持具象徵性的道具;後場鑼鼓銅器搭配北管大吹演奏北管「牌子」曲牌。這樣的形式同時富含著儀式性質,而扮仙的目的除了告知觀眾正戲即將開演,並也有邀請各方的大仙眾神一同前來看戲的意涵,也由此便可知台灣的傳統音樂和宗教信仰的關係是相當緊密的。
 
       傳統音樂重要嗎?當然!這是台灣生長所在最道地的聲音,就好比不同族群的原住民他們皆有他們最原汁原味的音樂文化,音樂可以創新,但是最初的,最底部的根不能拔除,如同最基礎命脈的根源,是深耕的文化、民族內涵。
 
       藉著所學盡能力所及範圍,也許是以個人或團體交流的方式,利用網際網路上傳相關展演、影片在主流媒體上與大眾分享提升能見度,又或是結合不同樂種、聲音,用創新的手法呈現,使大眾能夠提起興趣,進而去認識、了解。

--2017年畢業生 林威辰同學 
 


--------------
林威辰同學,除了精通傳統拉絃、唱音樂外,也喜好自創設計圖案,作品集請見:
https://instagram.com/poosmonster?utm_source=ig_profile_share&igshid=ju07d24w8n6n